共23小题,约7400字。
金山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1.根据文章的观点,文化交流既需要□□,也需要□□。(2分)
2.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为感到可惜。(2分)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4.作者倡导文化交流有哪些理由?(4分)
5.结合文章⑤—⑦段,对作者关于“东学西渐”的认识作简要评析。(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11分)
木车的激情张炜
①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②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