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8040字。
安庆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卷4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信仰是超越对象的,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2015—2016 学年度第 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试题 2
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1.下列对“‘正常’的理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毋庸置疑,国人所视为的“正常”的理智就是一种狭义的而非广义的理性。
B.“正常”的理智只从感观和直接的经验出发,只从眼前和短期的算计出发。
C.“正常”的理智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
D.在“正常”的理智下,即使是好的行为,也常常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
2.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的理性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也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B.狭义的理性者不会考虑“闯红灯会增加交通混乱,最终使自己也受影响”之类问题。
C.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最强大的保障就是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D.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爱心,常使无数的人随时卷入道德腐败。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自古所信奉的天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B.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与法律相连接,也要通过精神信仰来实现。
C.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即是一种信仰,而依靠“自律”的道德尤其需要信仰。
D.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孤身前往云南边远乡村办学,其内在的动力应是信仰。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①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②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