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00个字。
插叙补叙同异浅说
(内蒙阿拉善左旗第九中学 陈永禄)
插叙和补叙是记叙方式中的两种,本来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但因其在一些方面容易发生混淆,许多同学不能区别,结果常常出现错误。不少老师也时常给同学们讲这一问题,但一般都是简单的讲几句,也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结果学生还是似懂非懂。鉴于此,我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分析比较,理出了一些头绪,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从总体上来说,插叙和补叙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他们的相同之处主要有:
1、都是一种用于局部的叙述方式。就是说,他们都不属于全文性的许述方式,而是就文中某些段落或内容而言的。拿某一篇文章来说,从全文看,它是顺叙的或是倒叙的,但就其中某些段落或内容而言,它是插叙或是补叙。
2、他们都是打乱事件顺序的一种非常态的组合。常规情况下,顺叙性的文章,或按时间的推移,或按事情的发展,或按认识的发展过程叙述下去,中间不间断;而运用插叙补叙的文章则要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或补充与人物或事件有关的内容,插入补充完后再接续进行原来的记叙。正因为这一点,两者难于辨别,学生常常混淆他们的界限,遇到一个具体的内容,两眼茫然,判断不出它是插叙,还是补叙。
3、两者的作用目的基本相似,都是为了丰富、烘托中心事件,交代事情的来历和原委,使情节更完整,中心更突出,取得更好的表现效果。
虽然如此,二者的区别仍然是比较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下几方面。
1、插叙的内容不是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而补叙的内容则是中心事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不是中心事件的组成,所以少了插叙,虽然会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效果,但不影响文章事件的完整性。而少了补叙的内容,就会影响文章所叙事件的完整性。
比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全文中心事件是“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重点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见闰土之前,文章插入了一段“我”对少年闰土回忆的文字。这段文字如果去掉,就不能和老年闰土形成对比,从而严重影响文章主题的表现,但不影文章的情节,文章的中心事件仍然是完整的。
而《杨修之死》一文,中心事件是写杨修恃才放旷,自作主张,数犯曹操之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