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060字。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1988年,邓颖超已84岁高龄,能够在迟暮之年以如此心情叙述出昔日美好真挚的感情,不仅使我们感受到邓颖超与周恩来两心相照的眷眷深情,也使我们看到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
1.在整体感知课又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追忆性文章的特点,辨识文章多种抒情方式,体会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2.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如查阅书刊、与长辈交谈、上网等,了解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邓颖超(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河南光山人。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
二、作品作息
这篇文章选自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邓颖超观花后三次口述,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文章朴实自然,情真意切。
三、相关知识
《周恩来传•革命婚姻》摘录
在这个时刻(指1925年在广州),坚定的小小的热情洋溢的邓颖超再一次闯进了周的生活(这是他们四年多以前在周乘船去法国时分别以来的第一次见面)。她是作为参加国民党代表大会的代表从天津来的,她在政治上的双重选择比周做得更加出色——共产党人都被要求作这种双重选择。但是在他们的私生活中是没有双重选择的。几天之内,他们就悄悄地、毫不张扬地结婚了。他27岁,她21岁。
对他们两人都重要的是,当许多中国人仍然遵从他们父母的安排而结婚时,他们则是自愿地,热情地和不受别人支配地互相选择的。他们免除了正式的婚礼,但当着朋友们的面重述了进步同志们所说的“八个互相”,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正如情况所证明的,他们是少数几对能遵守誓言的共产主义夫妇中的一对。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在中国公众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婚姻。这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
邓于1903年或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虽然她的父亲原本来自南方的广西。像周一样,一位中国的传记作者说她出身于“破落的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突然去世了,所以邓又像周一样,缺乏一个父亲般的人,在青少年时期依靠一位与她同性的长者。她是独生女,是在母亲十分严格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她的母亲是一位有教养和有决心的妇女,在显贵人士的家里当家庭教师,后来周也可能受到她的影响。母女两个移居到天津的法租界,在那里,邓的母亲靠她当家庭教师的薪水,使她的女儿受到了相当好的教育。
1915年,邓进入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她聪明,但并不突出,在学校里常常名列前十几名。她活跃,雄辩,开朗,具有坦率和开诚布公的性格,据说这是中国中原人的特性。
在12岁尚未成熟时,她就参加了反对日本人向中国提出要求的学生运动。她后来说,她在两年内就“完成了学校布置的整个八年的学业”,但由这种努力带来的疲劳,使她最后得了肺结核。“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地理、历史、音乐、物理和中国语文。我不喜欢缝纫。”
在离校前一年,她积极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邓回忆说:“我们把男生和女生分别组织起来,因为要他们一起行动太难了。我们的组织是女界爱国同志会,我们同男生们合作,其中之一就是周恩来。”但邓在晚年承认,作为学生,他们的某些行为太过火了。“要在情绪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