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课时,约6410字。

十  我的叔叔于勒
【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了解关于莫泊桑的一般常识;
2. 能力目标: 欣赏小说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3. 情感目标: 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学习方法导航】
1. 商议讨论。本文构思巧妙,内蕴丰富,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带动对课文自主深入的学习。
2. 角色表演。小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可进行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创设情景,加深理解。
【聚集重点难点】
1. 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 小说主人公的确定;“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
1. 实物投影仪;
2. 学生课前所作的小说人物画像若干幅;
3. 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生绘制的人物画(小说中的人物,如菲利普﹑于勒﹑克拉丽丝等),师生评议哪几幅画得好。提醒学生,要想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看哪一幅画能够符合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还需放到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去审视。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播放录音,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1﹑于勒是怎么一个人?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2﹑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于勒,这是什么原因?读了这篇小说,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有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即可,并不急于寻求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小组讨论听读时的思考题,推荐代表发言。
(1)试结合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是哥嫂心目中的“流氓”﹑“坏蛋”,是全家人的“恐怖”,终于被“打发”到美洲。后来,据说在那里发了财,来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并回法国和哥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子后,重又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在船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终被弃之家外。
点评: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归纳于勒“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既切合题目,有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及全文的主题做了必要的准备。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这个“发了财”的﹑“好心人”的于勒一旦回来,“境况就不同了”。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盼望于勒回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订了上千种计划”,“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提示: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点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