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系列
第二节新闻类.doc
第三节调查报告类.doc
第四节科普文章类.doc
第一节传记类.doc

  实用类文本阅读系列
  第一节传记类
  基础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 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 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地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1.第五段说“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应如何理解?#网Z
  答案:(1)因为理解他的人太少,而关注他的人却如此之多,这让爱因斯坦感到困感。(2)表现了爱因斯坦淡泊名利,不通俗务的性格
  2.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
  答案:(1)他坚持相对论,坚守正义,坚持反战立场,使他被周围的同事和自己的祖国抛弃。
  (2)他深邃、睿智的思想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使他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
  (3)他对工作的狂热与痴迷,使得他与世俗格格不入。
  3.作者不写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答案:(1)爱因斯坦的成就众所周知,没有必要再写(或: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评介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而是要展示他的思想性格)(2)这些细节描写,更贴近真实的、自然的爱因斯坦,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3)这些描写生动有趣,使人物的个性更突出鲜明;表现出爱因斯坦沉迷于工作、不屑于传统习俗、孤独不被理解的个性,增强了传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
  ……
  第二节新闻类
  基础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45岁的科研“老专家”
  ——记全国模范教师、上海交大教授王如竹
  姜澎  郑茂
  “在学校任教19年,让我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境界,也体会到个人的事业发展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上,全国模范教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如竹的发言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共鸣。
  而正是他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使他最近3年培养的博士生几乎都放弃了高薪,投奔高校,做“像王教授那样的老师”。而他指导的近30名博士和博士后中,已有9人晋升为教授,2名博士生的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他们大都已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骨干。
  摸爬滚打27年,硕果累累
  如果从1980年他考入上海交大制冷设备及低温技术专业算起,今年45岁的王如竹,已在制冷与低温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27年,难怪已经有人尊称他为“老专家”。
  1990年,王如竹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因为在科研上崭露头角,他成为第一批接受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的青年教师之一。
  他在1993年进入吸附制冷技术的研究领域。从机理研究到材料选择,从样机制作到工程应用,王如竹教授团队为吸附式制冷技术投入了大量心血。这项技术对材料、热交换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很苛刻,他们不仅需要在技术中找到实际应用的突破点,还要在技术与经济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他带领着团队整整埋头研究了16年,才终于“开花结果”。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亮相上海世博会。而可以利用60度热源再生的吸附除湿太阳能空调也已面世。
  “做科研要‘顶天立地’!”这是王如竹给他的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近年来,王如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了多个奖项。
  学生眼睛很清澈,说明课上得不错
  “如果听课的时候,能够看到学生的眼睛很清澈,说明课上得还不错。”这是王如竹对课堂效果“自我考核”的标准。
  科研做得再好,也不能丢下教学,这是王如竹心中的一杆秤。留校任教20年来,他几乎从未离开过讲台。在多年的努力下,他主持的“制冷与低温原理
  ……
  第三节调查报告类
  基础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邢佰英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巳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
  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
  ……
  第四节科普文章类
  基础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关于进化论的讲演
  [英]赫胥黎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
  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像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
  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
  (节选自赫胥黎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
  1.文中那“一棵豆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文中的那“一棵豆子”表面看起来无生气、简单的,可是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就会非常表现出十分惊人的活力,茁壮长大,长成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逐渐凋谢,然后又循环表现。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因为“豆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与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与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与十分相似,都表现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而且,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也使这篇科学演讲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所以作者以儿童故事为开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