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9530字。
10、游褒禅山记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经历只注意直接经验,而王安石则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中,也就是在“倒回”来看的过程中,臻于完善,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经验过的事情作出了确证属实的解释──既完成了朝向过去的调适,也完成了对未来的选择。调适过去,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准确的道说,并且是有创造性的道说;选择,把自己的过去作为未来的限定条件,避免某些历史元素在未来重演。
●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北宋卓越的政治家王安石,是大家熟知的。他不顾大地主官僚和大商人的激烈反对,推行著名的变法。列宁称道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从“理财”和“整军”两方面着手,颁布一系列新法,发动了一场政治改良运动。尽管变法最终归于失败,他的斗争与革新精神还是应该给以一定的评价的。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的一些议论文,往往都既是杰出的政论,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在对历史人物伯夷的评价上,就表现出他的不同见解。伯夷,“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人,有人却颂扬他。王安石则认为“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伯夷》)分清了武王的仁与纣的不仁,表现了一个政治改革者的看法。又如《答司马谏议书》等等,这些作品,内容多为变法服务,有强烈的现实性,表现了作家的进步思想;在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政论文,不管长篇还是短制,都结构谨严,说理透彻,坚决明确的思想性和凝炼矫健的艺术手法相结合。所以历来都把它们当成政论文的典范来传诵。
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又超过了他的文章。这是因为他的诗作内容充实,涉及的生活面很广泛,提出了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还因为诗作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