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约2570+2140字。
《致橡树》学习清单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
……
致橡树(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 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2、 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和象征手法,充分理解本诗。
3、 初步了解朦胧诗(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4、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人有“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作为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致橡树》吧。
二、 作者及朦胧诗: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散文集《心烟》等。
朦胧诗: 涌现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