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3580字。
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2.使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3.使学生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就此开始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看注释,借助字典、联系句意、文意理解词语的含意,通过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意,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
2.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对应地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中心意思;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叙事的层次,分析逐次对应刻画两个人物的表现力量,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释词语,口译课文。
教学步骤:
1.由学过的当代作家的三篇现代文引到将学的古代作家的这篇文言文,引出《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
联系注释①简要说明:《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研究刑名法术,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菘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扁鹊,姓秦,名越人,古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蔡侯。“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这个成语,就是从《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并与现代汉语中的该词进行比较。
间:在“立有间”中,当“一会儿”讲;用在表动作的词语之后,表示动作的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中间”义项,表示两者之间,如“同志间”、“两山间”。
居:在“居十日”中,当“过了”讲;用在表时间的词语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现代汉语中常用它的“住”、“住所”等义项,如“同居”,“故居”。
复:在“扁鹊复见”中,当“再”、“又”讲。现代汉语“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常用词语中的“复”,与此义同。
益:在“不治将益深”中,当“更加”讲。现代汉语“精益求精”、“老当益壮”等常用词语中的“益”,与此义同。
应:在“桓侯不应”中,当“回答”讲。现代汉语“应答”、“应声”等常用词语中的“应”,与此义同。
还走: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还”,同“旋”,当“回转”、“转身”讲;现代汉语中的“还”,无此用法。“走”,当“跑”讲;现代汉语“奔走”、“走马灯”等常用词语中的“走”,与此义同;但一般单用一个“走”字,不同此义。
及:在“汤熨之所及也”等句中,当“达到”讲。现代汉语“及格”、“及龄”等常用词语中的“及”,与此同义。
是以:在“臣是以无请也”句中,当“因此”讲;是以,即“以是”;以,因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