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32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12月号第2辑
整理 fcs2002
1. 扎克伯格“豪捐”,不只是慈善
2. 比“脱岗追星”更可怕的是侵犯隐私
3. 环境第三方治理应在试点中提速
4. 不能等到用工荒才想起职业教育
5. “抽好烟证明经济好”背后的诡异逻辑
6. “抓鸟入刑十年”,到底冤不冤
7. 可疑的重罚,可疑的“多数人意愿”
8. 延迟退休还需进一步细化“挂钩”设计
9. 延迟退休还需进一步细化“挂钩”设计
10. 你在看明星,群众在看你
11. 我国公民“健康素养”低不容轻视
12. 快车道化雪,为何不见“未雪绸缪”
13. 镇政府不能只会念菜市场的“生意经”
14. “放下手机抱抱我”是对亲情的呼唤
15. 别给银行“闻好扣款”的电销特权
1. 扎克伯格“豪捐”,不只是慈善
朱昌俊
美国时间1日,初为人父的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脸谱”上深情更新状态,“麦克斯,我和妈妈都很爱你,也希望能尽力将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你,也为其他的孩子。我们希望你的生活充满了爱、希望以及快乐,就像你的降生给我们带来美好一样,我们也期待看到你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除了宣布女儿出生的消息外,这对夫妇还承诺将他们持有的“脸谱”99%股份(约450亿美元)捐出,用于慈善。(12月2日中新网)
这是一封美国人写给自己孩子的信,即便他所创造的产品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还未能使用,却并不妨碍他的这封信和其在信中所作出的捐款决定,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社交网络中被刷屏。尽管对于豪捐举动,也仍不乏动机上的猜测,但他这封写给女儿的信中所透露出的父爱和责任,已经冲破国界和文化背景差异让无数人动容,这也正是引发共鸣和刷屏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信中,扎克伯格不仅对社会进步抱以乐观的肯定,更从疾病、教育、环保、企业家精神等方方面面,指出了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做的更多更好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我们感动的是其中流露出的父爱与责任自觉,不如说是它启发了我们如何从“让下一代生活在更美好的世界”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发现进步,看待责任。
“我们会尽我们所能让这一切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爱你,更因为我们对于下一代的所有孩子都有一种道德责任感”;我们能否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让你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明今天无法想象的东西呢;我们是否可以培养出企业家精神,让你们能够创建各种企业、迎接各种挑战,以醋精和平和繁荣呢……这些问题相信不只是一位父亲所关注的事,更可能是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从社会到个体都义不容辞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让孩子生活得更好”,这一点其实在所有的进步文化中应该都是相通的。如鲁迅曾就在谈论“如何做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在扎克伯格这里,它表现出了更多的超出个人层面的“父爱”——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是“下一代”,不只是某个区域,还是整个世界。这样的超脱和情怀,或许与其所从事的互联网工作有着很大的理念亲近性。然而对于再平凡的普通人而言,这一观念也未尝不具有启发意义,例如,它可以是让自己并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个体之于社会的责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由这封信所引发的公共围观,也让一向在职场之外低调的扎克伯格更深入的被外界所了解。如他很少对外披露自己的家庭信息,注重个人隐私,简约的着装,“保守”的消费……与我们一般所认定的富豪生活方式呈现出强烈的反差。虽然不必去刻板的比较这两种生活方式上的优劣,但扎克伯格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旨趣,对于目前规模不算小的中国中产阶层而言,其实已构成一种文化上的审美。或许没有人能够轻易的模仿扎克伯格,然而其所展示出的财富理念,家庭观念乃至生活方式,则很难不让人进行比较并反思。
一封信被围观,引发共鸣也好,单纯的审美也好,都应该是击中了不少人心中最柔软之处。它可以是NBA球星科比退役信中诠释出的对梦想的执着,也可以是扎克伯格对如何做父亲、父亲的责任何在的阐述。
要解释“扎克伯格”是如何诞生的,人们可能立即会想到社会文化层面,职业层面的种种原因,但今天“扎克伯格”的流行,已经以一种直接的方式证明,总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跨越国度和文化的界限,而这归结到一点,或就是对于人类进步价值的共同拥抱。正如这位新晋父亲在信中所指出的,“这不仅仅是为了正义或是慈善,而更是为了伟大的人类进步。”(朱昌俊)
2. 比“脱岗追星”更可怕的是侵犯隐私
陈广江
北京纪委官方网站2日通报数起“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典型案件。其中北京市朝阳区房屋权属登记中心多名工作人员遇到娱乐明星王某办理住房权属登记业务,丢下工作和大量排队办理业务群众,忙着追星拍照索要签名,该中心主任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3名当事工作人员被行政警告。(12月2日新华社)
追星有代价,公职人员需谨慎。只是因为在上班时多看了你一眼,就引发了一场公共事件,结果被处分并通报,但一点都不冤。不过,此事的真正“看点”,不是公职人员“脱岗追星”及其恶劣社会影响,而是公民个人隐私的泄露以及社会法治意识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