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100字。
魏晋“神韵”
(上) 王毅:今天我讲的题目叫做《魏晋“神韵”》,就四个字。提起魏晋我们马上想到鲁迅先生有过一篇著名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风趣,看过的同志一定会记忆犹新的,它主要谈的是思想史,是文人心态。然而就审美而言,在当时也就是在魏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表述。比如像风韵、韵致、风神,甚至单独的一个“韵”,所有这些表述合在一起,最终就构成了神韵这么一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基础性的、核心性的概念,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源远流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的一个审美标准,一种审美评价。
  那么这个神韵的提出,它是在魏晋南北朝,它刚刚提出的时候,主要是在绘画领域。在南北朝南齐有一个相当有名的美术理论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做“谢赫”,他写过一本书,这本书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太有名了,叫《古画品录》。他把他所看到的古代那些著名画家的作品,把它分成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分成了这么几品。在评价第二品中的“顾骏之”,在评价这么一位画家的时候,他曾经使用了这么四句话,“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用了这么四句话来评价顾骏之。顾骏之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物画家,懂一点中国绘画史的同志会知道,我们中国的国画最早的题材是人物,首先是画人物的,画帝王将相,画功臣或者是给寺庙画宗教人物,慢慢才发展到画山水或者画花鸟,慢慢地才走过来,最早是人物画。顾骏之就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人物画家,但是谢赫对他评价不太高,没有把他列入第一品,而是把他放在了第二品。为什么呢?就是认为他是“神韵气力、不逮前贤”。那么谢赫提出的这个神韵,这是考证出来的中国美学史上、艺术鉴赏史上首次使用神韵这个词儿,这是最早的第一次出现。为什么谢赫用这么一个表述来批评他不太满意的顾骏之?我们大家要知道中国国画的操作手段是用毛笔,用线条来勾勒形象,你画一个人,用毛笔、用线条来勾勒一个形象的话,你首先应该做到画得像,比如画肖像画,对人的面部,对人的眼睛,人身上其他的部位,线条的勾勒得准确,不能很不成样子。在这一点上,谢赫肯定了顾骏之“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在这种使用笔画线条来勾勒人物这一方面,顾骏之做得相当出色,比他以前的人做得更为精细,更细腻,更到位。但是重要的另一方面,神韵气力没有以前的人好,“不逮前贤”。用毛笔来做画,在局部在细节问题上,能够做得相当出色,但是不能给人一种神似的感觉,没有把人物那种内在的生命活力,内在的生命灵性,那种飘逸感和力量感勾勒出来,所以谢赫不满意。这个人画得倒是挺像的,但是看起来没有我所期待的那种神采奕奕,灵动飞扬。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所以我不能把你放到第一品之中去。应该说,用我们今天通俗的话来讲,在人物绘画上不但要做到形似,而且要画出内在的神采,内在的生命活力。这是谢赫提出神韵这个概念的一种基本强调。不过问题还不限于这一方面,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作家使用毛笔来勾勒线条的话,这个线条你是把它画得劲健有力,很飘逸,画到这么一个状态还是断断续续地画一点添一点,断断续续地把它接下来,你到底是什么样的线条?在这一个问题上,事实上就涉及到了画家本人,画家主体,他的品味,他的心境,他自己那种内在的生命活力,他的个人风采。所以这应该说是神韵要求的另外一层。不但要把你画的形象,画得既形似又神似,同时应该把画家自己主体的生命活力,个人风采也随之显示出来。我觉得,这样来理解谢赫提出的神韵这么一个审美标准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
  一直到了我们今天,我们在使用神韵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觉得基本上就是谢赫所奠定的这么一种内在的要求。艺术创造的高质量和艺术家他的内在生命相结合,艺术作品的感人魅力和艺术家传达出来的某种内在的情思,某种内在的风采,和这个东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才叫神韵。可见神韵是个很高的要求。我们今天讲一座城市有神韵,桂林这样的城市有神韵。漓江,这样的城市有神韵。湘西凤凰城,沈丛文的老家,这座城市有神韵。我们说一座山有神韵,黄山有神韵,我们说一条河有神韵,漓江有神韵。所有这些大家品味一下,事实上都是把这些对象,不管它本身是生命体还是无生命的东西,我们都在强调它一种内在的生命活力,内在的生命活力的美给我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