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010个字。

  第2讲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中考考查的范围有:(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3)关联词的选用。(4)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5)正确使用成语。
  其主要题型有:①选择填空式;②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式。以选择题居多。
  这些题目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江山。从题型来说,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兼顾主观题,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的大语文观。这就要求考生做个有心人,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最基本的方法是去同存异。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确定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应”,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别了。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又如根据词性和语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如“阻挡”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但“阻挡”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还可根据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使用范围等方面来辨析。
  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对于有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这是恰当运用它的前提,比如“门庭若市”中“市”本身有“市场”之意,如果用来形容“集市”就错了。如“集市上人很多,熙来攘往,门庭若市”这个句子明显存在错误。(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本中出现的成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部分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古今差异比较大的成语要准确把握。
  第三,熟练掌握关联词语。中考试卷大都从两个方面命题:①在句子中填写关联词语;②判断在具体语境中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做好关联词语类试题,我们应注意并思考五个问题:①关联是否明确(如“不管”“尽管”“不是……就是……”“不是……而是……”等);②搭配是否恰当(如“只要……才……”“只有……就……”等);③关联词语是否完整;④关联词语位置是否恰当;⑤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意义是否一致。这类考题一般在修改病句中考查。
  第四,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在备考期间以课文下的重点注释为主。

  (2015•德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这腰鼓,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亢奋:极度兴奋。)
  B.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C.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尴尬:处境困难。)
  D.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下流:卑劣、不道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