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6280字。

《加强作文系统性序列化训练,
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课题计划
第一阶段(2005、1——2005、7)

山西省阳城一中 邢小雷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题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考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很自由的写作空间。
实际上,一篇作文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首先是能够在外在上有一种震撼读者的美。那么,我们首先的工作就是,从写作的基础技巧方面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写好句子,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文章开头、结尾、过渡、拟题,如何指导学生设悬念、蓄势、照应、点题、论证、抒情、造波澜、辩证思维,如何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联想、综述、评论等微观问题。
因此,这学期我们课题组计划就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总结经验,积累素材。



      《加强作文系统性序列化训练,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课题组

             2004、12



《加强作文系统性序列化训练,
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课题总结
第一阶段(2005、1——2005、7)
(邢小雷执笔)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题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考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很自由的写作空间。
实际上,一篇作文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首先是能够在外在上有一种震撼读者的美。那么,我们首先的工作就是,从写作的基础技巧方面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写好句子,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文章开头、结尾、过渡、拟题,如何指导学生设悬念、蓄势、照应、点题、论证、抒情、造波澜、辩证思维,如何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联想、综述、评论等微观问题。
因此,这学期我们课题组计划就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总结经验,积累素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们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包括论文成果、素材积累、备考资料、公开课展示、和学生获奖情况等。现汇报如下:

(一)论文成果

辨清关系,准确审题
——例谈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的重要技巧

继去年高考全国卷第一道关系型话题作文,今年全国和各地高考卷话题作文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就目前看来,关系型是被公认的一种较好的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一方面,是因为它能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兼顾了开放性尤其是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抄袭和宿构之风。既然话题是关系型,抓住其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全面而深入地审题,当然就是构思和写好作文的前提了。
那么,如何辨清关系、准确审题呢?下面,主要以高考关系型话题作文为例,试作归纳和解析。
1、相对关系。指两个要素关系相互对立和转化。这种话题,对任何一方都不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因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是互相转化的。例如2004年天津高考作文话题“材与非材”就属于这一种。命题人以关于树根的一段故事引出这个话题并规定了它的这种关系。木匠从实用观看,放弃树根,雕塑家从审美观看,以之为宝。故事告诉我们,有用和无用、是材和非材是相对而言的,场合、对象、要求、目的等变化了,“材”可以转化为“非材”,“非材”也可转化为“材”。更要紧的是,思考要深入到“用人”上,要重点阐述或表现人无全才、唯尽其用的方法和道理。再如“难与易”“美与丑”“优势与弱势”等,审题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作出辨证的阐述或表现。
2、相依关系。又可称做兼融关系、并存关系,两个概念彼此依存,互相作用,不可分离。例如2004年全国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两者应该兼融并存,可以侧重写“相信自己”,也可侧重写“听取意见”,但都必须兼及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有从反面借鉴的价值,调整和提高自我。总之,立论不能绝对,要辩证思维。又如2004高考江苏卷“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人生品位)思考,两者都应该是兼融关系。(至于写作要求说可以写单方面,这是为了降低难度,并不影响两者的这种关系)再如“谦虚与表现”,可以解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成人与成才”可以理解为“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或“要成人,更要成才”。
3、条件关系。两个概念,一个是条件,一个是结果,构成条件关系。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语言与沟通”,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前者“语言”是条件,“沟通”是结果。如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心灵的沟通?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因为沟通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而“语言”是最重要的条件,所以,这个话题从“语言”的角度设题,要求考生至少审出这样两个基本观点:“只有重视语言交流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如何加强人们的语言交流以达到心灵的沟通”。 后者,“人文素养”是条件,“发展”是结果,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在话题前的引子中就有交代:“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个人乃至社会、国家和民族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再如“吸收与创造”,题意应该是:要创造就必须广博吸收,而吸收也应以创造为目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