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1500字。
200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邢台二中 方毅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
三、文言虚词题例:
1、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  今译为: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        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孟子·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     《左传》
                       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  《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   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   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多么           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       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3、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
            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
6>表呼告         今译为:啊         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
7>表肯定         今译为:也         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列子》
(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       今译为:地         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
(3)介词 相当“于”         今译为:在、对     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4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   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    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
(2)副词  1>表肯定        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3>表时间衔接    今译为:就           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入。 《鸿门宴》
           4>表两事顺承    今译为:才           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意外        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话源记》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改过自新,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