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1390字。

  “四地六校”联考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B.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也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D.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B.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只给独善其身的人以上进的力量。
  D. “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课内文言文部分(12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C、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回到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5、下列加点字与“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籍吏民,封府库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7、选出与“洎牧以馋诛”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19分)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