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教案约2600字,有1个视频素材。
教学设计
.
囚绿记
【学情分析】 .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高一(5)班,是一个文科普通班,这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中等偏上,但是课堂上很灵动,很活泼,很有表现力。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写作线索和情感线索。
2.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梳理,借鉴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写作线索的归纳,完成对情感线索的梳理。
2.通过设问、追问、情节设置来解读文章主题,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多层主题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倔强,学习作者寄托于其中的民族气节。
2.通过深度解读文本,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理性地看待“爱”的方式。
【学时重点】 .
通过分组讨论,完成对写作线索的归纳,完成对情感线索的梳理;通过设问、追问来解读文章主题,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多层主题内涵。
【学时难点】 .
完成生命教育。借助对课文中蕴含的多层主旨的解读,来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态度,教会学生理性地、辩证的看待“爱”。
【教学活动】.
【导入】导入 .
设置情境,以短片《绿》启发学生的遐思,启发学生畅谈自己对绿色的解读
【讲授】交代学习目标 .
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本节课目标为
1.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情感线索。总结思维导图。
2.品析文字,解读作者在文字中的自我
3.个性化解读,探寻文章的主题内涵。
【活动】合作探究,梳理线索 .
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随着他对这抹绿色的行动有变化吗?请整理出文章的情感线索。
1.小组合作:整合写作线索和情感线索,用思维线索图表现出来。
2.小组展示成果
【讲授】品析文字,找寻心声 .
1.这常春藤本是常见之物,却让作者如此矛盾。一个如此平常的举动,一个如此平凡的植物,何以下笔成文呢?还能与现代散文公认的大家之作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相提并论,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教师小结,设问:这小小的一抹绿色的常春藤就是他写作的突破口。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