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00字。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古诗内容解读


《考纲》把古诗的鉴赏放入了“古代诗文阅读”中,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考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笔者认为制约考生的瓶颈是对诗意的解读。如果对诗意不理解,其他要求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得高分首先要解决对诗意的理解问题。怎样解决,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题目透视
题目是诗歌的纲,是诗歌的眼。我们可通过题目来纲举目张,通过“眼睛”这个窗户来透视诗歌的内容,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前四句是写旅夜或夜旅生活;后四句是书怀或抒发自伤漂泊之怀。一般说来,诗句总是对题目的展开,并且律诗前后四句各为一层意思。有的诗歌题目就明明白白传递了整首诗的主要信息。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把时间、地点、人物(诗人与朋友)、事件传达得一清二楚了。有时候我们不看题目读原诗,要解读全诗内容的确是比较困难。如高考江苏卷的《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看原诗,通篇没有一个“怨”字,如果不看题目,要一下子解读诗的情感指向——“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题目这双“眼睛”,来透视诗的内容。
二、捕捉情感词语
因为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诗句里涌出情感色彩的词,并且这些词往往是诗歌内容主要信息的所在。因此我们可抓住这些表情感色彩的词来解读一些难理解的具象。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只要抓住一个“好”,内容解读就能迎忍而解。诗人借春雨之“好”来抒发喜悦之情,“好”在何处?一是发生当春的时节;二是下的雨大小适宜,正好润物;三是下雨的时间较长,润物透彻;四是想到第二天早晨会看到万物得到了滋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