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00字。
吃透新课标 转变教学理念与行为
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教研组 张卫东
摘要:“新课标”强调把“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融入到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领会“新课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努力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以开放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新课标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新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标的新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与情感、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的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体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学生本应爱学乐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麻木不仁。可谓“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1】。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教师只重知识传授、缺少情感渲染恐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温斯坦所说:“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因为不以价值和感情为基础的智慧,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2】。试想一个对语文学习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能学好语文吗?其结果与愿望势必相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