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500字)
毛泽东诗词赏析十首
1.采桑子·重阳 1929.10
对于九九重阳节这个民间古老的习俗,曾引起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这是一个属于秋天的时节,也是一个登临赏菊的时节,是慨叹、惆怅、追忆的时节;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譬如朝露,明日黄花蝶也悲的时节。
就在这个时节涌现过多少离愁别绪的诗篇,而诗人毛泽东在他这首《重阳》中却融慨叹和飞扬为一体,他没有一味缠绵在古代诗人的悲秋、哀秋、伤秋之中,而是从此中飞升起来。
诗篇一开始就是一句大气磅礴的感慨,这一句的胸襟气势以及对具体的光阴不再的体验唯有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与之相较,如同一辄的感慨决非“诗家九月怜芳菊”式的感慨,毛泽东关心得更多,思考得更多,整个人生或苍天主宰都在他的注目之中。
接着他反复吟唱,后二句,连用二个叠字叠韵,让“重阳”二字回荡在耳际,缕缕不绝,令人产生一种博大的沉郁之感。突然,画面及音调变了,仅仅一句从前三句中异军突起,带来鲜明而新奇的出人意料之美,这就是诗人生活的一个侧影,也是革命斗争中抒情的一笔。的确,芬芳的战地黄花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里脱颖而出,它在沉郁之气中颤动着它娇嫩的花瓣,恍若初春的小花在龙钟的重阳疾速闪烁着,拂动着,因为“战地”二字之音韵已将刚劲果敢之力锲入前面三行所造成的浓郁画面,这上半阕最后一行显得英姿勃发,仿佛是一个美的亮点从隆重的气氛中破空而出,美焕美伦。
接下来下半阕有豁然开朗及挺进之势,好像诗人已彻底战胜了“人生易老天难老”以及“重阳”的浓厚秋云,秋风在刚劲有力地年年吹送。诗人再进一步以一贯的“到中流击水”及“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大无畏的气概说出这秋风胜过春光,同时表明他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热血必将贯注其一生。在此他改天换地之豪气又一次控制不住地跃然纸上。
最后一行以描写大景致结束,其中“霜”字也是毛主席极爱使用的一个字,而“不”字也是他爱使用的,这两个字不断表明他对风景的热爱以及对气吞山河抒发之偏爱。
2.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原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鉴赏】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上片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霜晨月”重复上句,固然是词牌格律的要求,但这重复却承上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
那细碎清脆的马蹄声和断续呜咽的喇叭声交织一起,一阵阵,一声声,远远近近,汇合成进军的号角,沉郁地回响在霜重寒凝、肃杀冷落的景中,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格调,于是红军刚毅沉着的军容、慷慨壮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现在读者的面前,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