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约2500字。
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
1、依据文本研读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2、探讨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从而丰富人生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等。
【学情分析】 .
高二的学生虽然对于《论语》、《孟子》的其中一些篇章稍为熟悉,但对《中庸》的了解几乎为零,甚至还有不少误解。所以本课重点在理解中庸的内涵,古为今用,探讨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从而丰富人生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等。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探讨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从而丰富人生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身边小事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殿堂,探索儒家学说的精髓——中庸之道的奥妙和魅力。
二、走进中庸
(一)疏通文脉
朗读接龙,疏音义。
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情况,订正字音释义。
概括段意,理文脉。
段意:“中庸”释义——“中庸”之于君子、小人的表现——“中庸”至高无上,民鲜能久——世教不行,“中庸”衰落——“中庸”之“三达德”——“中庸”之“九经”——“中庸”之至诚尽性
思路:何谓中庸?——中庸的意义——中庸的原则
要想了解《中庸》这本书的内在价值,首先就必须了解“中庸”二字的具体涵义。
(二)深入探究
1、中庸的涵义:
为什么子思不开门见山解释什么是中庸,而是从性、道、教娓娓道来?
此开卷第一章,是《中庸》全书的总纲。 开篇从人的自然禀赋叫“性”,顺着本性行事叫“道”,按照道德原则修养叫做“教”。在这一过程中,“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所以自身的修养必须谨严格遵循“道”。在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才能谈及中庸的内涵。因为中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子思对中庸是如何定义的呢?
子思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个人,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叫做中,这是人的本性;喜怒哀乐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原则,这就是和。
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 hǎi)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和”就像烹制羹汤一样,用水、火和各种佐料来烹制鱼肉,掌管膳食的人去调和,再努力去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