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30字。
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
――《牧鹅散记》教学实录点评
(448200)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 袁明芬 鲁修贤
【前示】这是袁明芬老师在沙洋县初中语文课改展示活动中精制的一节公开课,文本《牧鹅散记》选材于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这篇科学小品作为新教文,可以说也是为当代少年学生所关注的,与其心理、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在具有语言典范性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非常适宜从新的视角审视其阅读价值。
(教师欣赏完学生的歌唱,开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现在想看吗?
生:想!
师:欲望好像不够强烈,到底想不想?
生:想!(大声)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与鹅有关的一段动画)同学们好像意犹未尽呀,看了刚才这段动画片,你们想到了哪些与鹅有关的内容?
生1:我想到了“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这句话。
生2:我想到了小时侯学过的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记忆力很好,请坐!
生3:我想到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俗语。
师:多善于积累啊!
生4:看到刚才的画面,我想到了傍晚时分,一群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踱着方步,有的展翅迅跑,有的引吭高歌。
师:哎呀!这位同学的想象真是丰富极了!老师也为你们平时能认真积累感到高兴。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与鹅有关的内容,那在陈天昌先生的眼里,鹅又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先生的《牧鹅散记》。(板书课题、作者)作者通过牧鹅的观察,到底对鹅有了哪些新的发现呢?
【评点】情景导入,撩拨兴趣,有选择地涉足相关的语文资源,如搜集民谚、俗语、俚语,古诗配画等,机智地牵引促进学习的表现欲,巧妙地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为舒展教学的拳脚蓄意搭建好有机合作的平台。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鹅的发现。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提醒学生批注方法)
师:同学们已读完课文,谁来说说你搜集到的信息。
生5:作者发现了鹅喜欢排着整齐的队伍回家,喜欢三三两两在水中结伴闲游。
生6:鹅每天能自动准时回家,还定时拉屎。
师:看来鹅的生活还很有规律嘛。
生7:作者还发现了鹅喜欢偷蛋,对蛋特别感兴趣。
师:是吗?老师还不知道鹅有这个爱好呢!作者对鹅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8:公鹅经常陪伴母鹅,还喜欢啄小鹅。
师:它为什么要啄小鹅呢?不喜欢吗?
生9:不是,啄小鹅是疼爱小鹅的一种方式。正如我们平常所说:“打是亲,骂是爱”吧。 (师生皆笑)
师: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搜集到了对鹅的发现的很多信息,现在我们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请看大屏幕。(对鹅的发现:1、生活习性 2、作息规律 3、孵卵有趣 4、很懂感情 结论:鹅不笨)由此我们看出鹅不仅不笨,反而还很灵巧。
【评点】 指导学生用好自读课本,学会阅读科学小品。在学生通过认真自读,整体感知到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归纳,且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