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第五单元(3份打包
散文部分 第5单元 光.doc
散文部分 第5单元 葡 萄 月 令.doc
散文部分 第5单元 树(节选).doc
树(节选)
林燿德散文的思维
林燿德散文的形构融合诗与小说,并有浓厚的科幻意味。他创作时,不再像上一代诗人那样有意识地在写诗歌或散文,而只是在经营一个作品。因而,他的散文突破了文类界限,形式的选择成为一种策略,原来在散文处于附属地位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成为他散文的重要元素。内含在正文意念深处的意识状态与思考痕迹构成他散文的“隐藏作者”。林燿德在《传统之轴与前卫之轮——半世纪的台湾散文面目》里指出:“小说的虚构、诗的跳跃、戏剧的张力无不可以渗入散文创作思维,使得散文的文类框限和‘刻板印象’得以解除魔咒。”
一、作者简介
林燿德(1962—1996),文坛知名专业作家。生于台北市城中区,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
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集《银碗盛雪》《节庆感应》《都市终端》,散文集《一座城市的身世》《迷宫零件》,诗评集《一九四九以后》等。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30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40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30余项奖项。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除重点谈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树之外,还谈到桑树和松树等。作者表面上写树,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这些树,或者与一种信仰有关,或者代表了一种精神。而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
……
第五单元 自然的年轮
葡 萄 月 令
汪曾祺轶事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其诗词字画也十分了得。不愧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却自谦地说:“我作画只是自己瞎抹,无师法。”然他的作品却得到黄永玉、吴冠中的赏识,李政道家的客厅里就挂着汪老的一幅秋海棠。汪老的儿女们在《老头儿汪曾祺》里说:“父亲送人字画非常大方,真是来者不拒,有时还主动问人家:‘你有没有我的字画?’画得好的、比较得意的全都送人了”。虽说汪老自谦是“业余”画家,但字是下过工夫的,临过数种碑帖。儿时去文游台玩,还忘不了用薄纸蒙在《秦邮帖》石刻上,用铅笔在纸上来回磨蹭,把字帖拓下来的字带回家临摹。诗词于他虽说是偶为一作,欣然所至,随意而成,然他的诗既严守格律,又淡雅爽朗,通俗易懂。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改编现代京剧《沙家浜》,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和亲身实践,以12个月份为基本框架,以葡萄的生长为基本线索,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况,对根、藤、蔓须、叶、果
……
云 霓
丰子恺的故事
一次,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在轮船上遇见一个钱庄商人问他的姓名。丰子恺答:“姓丰。”钱庄商人纳闷地问:“什么风?”丰子恺解释道:“咸丰皇帝的‘丰’。”
钱庄商人不解。因为年代相去甚远,商人也不大看历史书,因此并不知道咸丰。丰子恺又说:“五谷丰登的‘丰’。”谁知钱庄商人仍不知道是哪个丰,丰子恺哭笑不得,只好拿笔在纸上写了个“丰”。
钱庄商人一看,恍然大悟,连声赞道:这姓不错!是“汇丰银行”的“丰”啊!
丰子恺也乐了,心想:不错不错,“汇丰银行”的确比“五谷丰登”要时髦,比“咸丰”要通用。
没多久,丰子恺和一个农民同乘一辆车,二人交谈甚欢,丰子恺自我介绍道:“鄙人姓‘丰’,汇丰银行的‘丰’。”农民大叔一辈子在乡下种田,并没听说过还有个汇丰银行,就摇头表示不知。丰子恺就说:“咸丰皇帝的‘丰’。”农民大叔只关注自己的温饱,并不去管谁又坐了江山,何况是百年前的皇帝,仍是摇头。
丰子恺只好在他手上写了个“丰”。农民大叔忙说:“好姓好姓,年年丰收、五谷丰登的‘丰’啊!”
丰子恺恍然大悟:“一直觉得说话并不是难事,可对待不同的说话对象,要说的话还真不一样。看来,我也得好好学学说话的功夫啊!”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1921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归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工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