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2720字。
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别让诗意只存活在诗里
闻言
文学是美的艺术。一部文学作品,思想再深刻、题材再独特,都必须蕴含在优美的艺术之中,才能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这是一个常识,但这一常识却经常有被忽略和被遗忘的危险。诗意,应该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应具有的品质,它不仅仅属于诗。
小说是讲故事的,故事里要不要有诗意?报告文学是记述人物事件的,字里行间要不要追求美感?这些问题单拎出来谁都知道答案,但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时,却有意无意地会省略一些东西,而那被省略的部分或许正是一部作品理论上必须具备而实际上缺失的内涵,诗意与美感就常常被这样省略。文学因此“具备”了很多东西,却背离了它的本真。
鲁迅先生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史家”,司马迁完成的是一次“绝唱”,如果说这还是一种比喻的话,一部史传作品能让人读出《离骚》一样的诗意,则更能说明鲁迅肯定其价值所示意的“方向”:《史记》是艺术,是一部蕴含着悲壮、悲悯与悲凉情绪的“叙事长诗”。这是非常值得人去寻味的评价。当我们从司马迁的书中努力探寻历史人物踪迹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读到司马迁为后人营造的历史风云背后更具立体感、更令人回味的人心世界。帝王的面目、义士的风采、春秋战国人独有的精神风貌,这些可贵的品质才是《史记》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也是这部史书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我们常说时代需要史诗般的精品力作,却忘记了只有“史”与“诗”真正地融合为一体,作品才可能是传得开、叫得响并能传之久远的经典。伟大的文学作品说到底都是诗,经典的小说、经典的戏剧、经典的散文,无一不是如此。诗意是文学的基本特征,而不只是诗歌艺术的一种形式。
在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我想到了文学批评应该发挥的作用。直至今天,很多批评家不仅没有把批评本身视为艺术的一种,没有在“诗意”创造方面做过切实的努力,而且更要命的,是把生动丰富、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当作分析社会事物的材料,只求意义读解,而忘却了从一部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去评价作家作品。所以批评界讨论的问题,通常都是与社会思潮相贴近、与时尚话题相关联的“非文学”问题。从美学意义上去阅读阐释一部作品,从诗学的立场去评判一个作家的创作潜力,这样的功能似乎已经在当代批评中被削减至无,这或许是当代批评面临的最大危机。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程度、对诗性的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并没有列入其批评资质的考量项目,并且这些因素看上去可有可无,所以才导致了如今批评于作家、于读者都无益的情形。
回到常识,从常识出发,为文学找回诗意,是作家、批评家共同的职责。
(摘自《当代文学研究》)
1.下列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意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品质,它不仅属于诗,但这一常识经常被忽略,被遗忘。
B.当诗意与美感在小说或报告文学等文学形式中被省略时,这些文学作品就背离了它们的本真。
C.文学作品想要传得开、叫得响并能传之久远,就必须是史事与诗意的真正融合。
D.非诗类的文学作品,如果像《史记》一样,能让人读出《离骚》一样的诗意,成为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叙事长诗”,才有成为经典的可能。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文学作品,才具有深刻的思想、独特的题材和优美的诗意。
B.作者认为,在叙事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常常有明知故犯地省略作品的诗意与美感的现象。
C.作者援引鲁迅对《史记》的经典评价,说明了《史记》中对人物历史的叙事并不是很重要,历史风云背后更具立体感、更令人回味的人心世界才重要。
D.让诗意存活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不仅是文学创作者自觉的追求,也应该是文学家批评家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3.对文学批评家应该发挥的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文学批评家应该把批评本身视为艺术的一种,在“诗意”创造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B.批评界讨论文学作品,必须从紧贴社会思潮、关注时尚话题等方面出发去评价作家作品。
C.要站在文学作品基本要求的立场上去评价作家作品,通过生动丰富、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广泛地探讨其感染力和感召力。
D.批评家要努力提高对文学的热爱程度,增强对文学作品中诗性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岩,字洞宾,京兆人,礼部侍郎吕渭之孙也。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更值巢贼①,浩然②发栖隐之志,携家归终南,自放迹江湖。先 是 有 钟 离 权 字 云 房 不 知 何 代 何 许 人 以 丧 乱 避 地 太 白 间 入 紫 阁 石 壁 上 得 金 诰 玉 箓■ 深 造 希 夷■ 之 旨。常髽髻⑤,衣槲叶,隐见于世。岩既笃志大道,游览名山,至太华,遇云房,知为异人,拜以诗曰:“先生去后应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云房许以法器⑥,因为著《灵宝毕法十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