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序言》教案<br>
高邮市第一中学 胡溢芙<br>
教学目标:<br>
一、理解宽容的精髓。<br>
二、学习本文特殊的序言形式,理解寓言的威力。<br>
学习重点:目标2<br>
教学安排:一教时 多媒体<br>
教学步骤:<br>
一、导入:<br>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请允许我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这说是汪国真的《宽容与刻薄》:<br>
<br>
宽容与刻薄相比,<br>
我选择宽容。<br>
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br>
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br>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br>
将失去别人的尊重,<br>
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br>
将失去自己的尊严。<br>
对待别人的宽容,<br>
我们应该知道自惭;<br>
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br>
应该知道自律。<br>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br>
自己也快乐;<br>
刻薄者让别人痛苦,<br>
自己也难受。 <br>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br>
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br>
乞求得来的宽容,<br>
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br>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br>
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br>
记住一句老话:<br>
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br>
<br>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两句: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两句诗一起走入《<宽容>序言》。<br>
二、介绍《宽容》及作者<br>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br>
《宽容》,本质上是一部2000年基督教发展沿革的历史,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圣经故事》一脉相乘,它继续用世俗的、希腊式的眼光关注审视这一统治西方人头脑和灵魂超过一千年的“神的道”,用现在通行的话讲,房龙是个很在行、很彻底的后现代:他把偶像拉下神坛,却警告人们千万不要树立新的偶像,他说过去的一切标签都是错误的书写,但拒绝给出正确的标签。但房龙不是虚无主义者,他承认历史,承认发展,这方面又类似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实践理性。他的作品在今日中国大行其道,除了适逢思想匮乏的国人要精神进补的时机之外,这样朴素的、自然的、充满实践唯物论精神的文风,也让中国人倍感亲切,易于接纳。<br>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从10岁起潜心“逃避在过去的生活中”,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一贯反对愚昧与偏执。1903年在美国、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这没有使他飞黄腾达。他于是躲进书舍于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 <br>
体重200英磅、粗壮结实,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世,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会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