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900个字。
16我的“长生果”
【教学构想】
开展质疑性阅读,对于深化阅读活动、提升阅读层次,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都很有好处。虽然初二学生在知识能力上还处于较低层次,他们在质疑性阅读方面还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与建树,但是,能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并且尝试着质疑和生发,那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的。
《我的“长生果”》一文,可以这样教。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理解性阅读。需要学生感受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的能力也发展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就得到充分的落实。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怀,这当然是语文课的人文性了。第二课时主要开展质疑性阅读。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不存在多大问题,质疑价值不大。在写作形式上,本文可质疑的地方很多。如课文最后两段可以质疑。还如标题值得推敲。从观点与材料的角度看,文章部分材料已偏离了中心话题和主旨。另外,有些“感悟”明显偏离了“读书”话题,导致全文思路不畅,文气不通。我个人认为,该文在写作上确有不严谨、不缜密之处,为质疑性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材。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情感态度。
3.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4.形成质疑性阅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阅读。
难点:质疑性阅读。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
一、导入
在当代文学界,有一位女作家,她13岁时第一篇小小说在县报上变成铅字,至今已写作了50年,完成小说集19部,散文集12部,文集3部,出版作品字数达500万字以上。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请我们一起走进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
(简洁干脆的导语,既简介了作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长生果”在文中指什么?(书)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作者截取了读书生活的哪几个片断?你怎么看出来的?
提示:读小画片、读连环画、读小镇文化站的图书、读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共四个片断。从表示时间的词语“最早”、“后来”、“上初中后”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粗略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应注重从“整体”着眼,同时,要让学生关注与文章结构思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三、研读
“读书”对“我”有哪些作用?
第一,请学生把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1.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17  怀疑与学问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
18    一个少年的笔记
【教学构想】
1.教材分析。
课文包含三则笔记,前两篇原载《旅行家》1965年第ll期,第三篇原载1965年11月1日《中国少年报》,内容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有机构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三则笔记通过生动地呈现一个成长着的少年的精神世界的美丽和奇妙,引导青少年具有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会仔细观察细心体验,勤于思考和记录,善于展开并表达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大胆尝试,去发现自然、文学乃至生活的奥秘,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自然里获取踏实做人的生活道理,从而健康成长。有了这一认识,才是对单元编写意图的正确和准确的把握。
2.学情分析。
课文文字浅显,预计学生困难在于:一是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意图是含蓄的、深刻的,需要学生阅读构建;二是文本的语言质朴,写作形式也没什么特别包装,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可能不浓。这两点是学生看不到文本价值的主要原因。
3.教学策略。
①鼓励并组织学生提前研读,围绕读懂课文提交问题,教师课前对学生感到困惑或不解的问题进行汇总整合和筛选。
②在教材处理时教师可以《诗的材料》为重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读懂全文。
③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探究,通过研读文本激发学生思考、发现和构建,教学要有序讨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突出主体探究,体现教师的“导”。
④通过“比较写作”体味语言。
⑤以“做一个阳光少年”为话题写一则随笔拓展学习。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含蓄性特点并认识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把握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细心体验、主动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的习惯;激发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展开联想、想象的兴趣;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i体会勇于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关系。探究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难点:探究把握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和儿童文学作品。教师搜集关于当代阳光少年的资料备用。
2.组织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提交问题。
3.教师将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制作课件,筛选出以下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依次讨论的内容:
①“诗的材料”指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
19   创造学思想录
【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创造学思想录=》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通俗阐释的一篇佳作,全文分八章,每章分列小标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共同围绕创造性思维品质特点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把深刻的创造性思想阐述得浅显易懂,能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这一单元都是关于“创造”这一话题的,编者希望学生了解创造,学习创造,运用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而本文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接触到议论文,但对议论文的系统知识、议论文写法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但对议论文的观点及论述有所了解,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已能围绕观点进行较严谨的论述。
    三、教学策略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质疑与合作探疑,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初步训练与运用。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也就能由“有痕的拔高”变为“无痕的潜移默化”。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2.阅读教学一定要紧扣阅读的文本。
    这一课很容易上成一种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探讨的课,虽然那也可以作为一种开放的课型出现,但我觉得语文课上的一切开放都得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而本文如果上成只是探讨创造性思维的课,那么就是片面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对学生的阅读不能形成有效的推动。因此,本文的教学重头戏还是放在理解文本上,当然在理解过程中允许并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2.让学生学会质疑与探疑的一般方法。
    3.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学会对问题的质疑、探疑。
    难点:文章内容的编排顺序。
[教学安排]
    1.课时安排:学生基础好的班级可安排一课时,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可安排两课时。
    2.把内容理解放在首位,把文章的写法放在次要地位。
    3.把质疑和探疑作为本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20  懒惰的智慧
【教学构想】
    “业精于勤荒于嬉”、“天才出于勤奋”,自古以来,“勤”便被人们所推崇和赞美,相反“懒”却被人们所反对所鄙视。
但是美国作家凯利却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为“懒惰”辩白。他运用逆向思维,一反传统和世俗的眼光,充分肯定了“懒惰”和“懒惰者”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作用,观点奇妙而新颖。
    为了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从古代到现代,从日常生活到技术改造到科技发明,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性事例,证明了懒惰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上的巨大作用。而且在例证的同时,作者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将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懒惰者和勤快者的不同表现和结果进行对比,将懒惰者发明创造前后对文明程度的不同影响进行对比。这样的论述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上,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反弹琵琶、富有创新的立意。同时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及实际生活,把文中作者的观点加以拓展延伸,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论据、归纳论点的能力,学习本文运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3.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
    4.理解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难点: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故事导入新课:一家世界知名的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
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一次性把餐桌收拾干净,一次性就把工作千完,讨厌做第二次。因为他们懒,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懒得去做,而勤快的员工整天在为多余的事情忙碌。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