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三个月浙江专用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大作文(8份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一.docx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二.docx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二.pptx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三.docx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三.pptx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四.docx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四.pptx
表达与写作 第3章 一.pptx
一、慧眼识得真谛(审题之准)
品佳作,悟出彩理由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甲地,一个去乙地。等车时听人议论,甲地人精明,问路都收费;乙地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甲地的人想,还是乙地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乙地的人想,还是甲地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于是他们改变了主意,互换了车票。
去乙地的人发现这里果然好:银行大厅里的水可以白喝,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甲地的人发现这里果然是干什么都可以赚到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发展到了周边城市。前不久,他去乙地考察市场。在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佳作
不要让今日安逸霸占明日幸福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甲地,一个去乙地。甲地人精明,问路都收费;乙地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乙地的发现乙地果然好,许多东西可以白吃白喝。去甲地的人发现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干什么都赚钱。当两人再次相遇时,境况却截然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是安逸,是奋斗,我想说:不要让今日的安逸霸占明日的幸福。
只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无作为,最终会导致人生的覆灭,甚至国家的灭亡。《吴宫遗事》中记载:夫差放勾践回国后,为使参政者知民间疾苦,察天下兵革,筑台于姑苏之左。可高台已起,夫差却只沉浸在恭维赞美之中,安逸的生活消磨了他的锐性,站在九尺高台,连离自己不远的身死国灭也没看到,岂不痛哉?
正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说:“一个人为了微妙的享受,必须微妙的受苦。”去甲地的人正是不满足于乙地的安逸,毅然投身于可能面临的苦难,他选
……
二、行文常记钩联(扣题之紧)
品佳作,悟出彩理由
文题
(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人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
……
三、提高作文“颜值”(语言之美)
品佳作,悟出彩理由
文题
根据以下某网站聊天室几个网友的对话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佳作
那时花开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人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或小或大,但却都那样的神圣和虔诚。但也正因为这份高贵的希望,使人们在挫折降临时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不堪重负。
在挫折面前,我们常常会不自主地放大痛苦,正如那位网友所说:“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我想起不久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名河南女青年独居重庆,因为感情受到挫折就准备自杀。一个名叫“生命救助热线”的组织千方百计救了她。清醒后,女青年千恩万谢,并意识到自己当时太冲动了。
其实,这正是把挫折来临时的痛苦无限放大所造成的恶果啊!
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话,“那时太痛苦了”“那会儿我被气昏了头”“那时真是生不如死啊!”……
凡此种种,无不提及“那时”,“那时”就真那么可怕吗?挫折面前,难道我们只有选择“放大痛苦”这一条路吗?
瞧瞧历史吧!我们的老祖宗归有光八次落第,于是有了《项脊轩志》这样的隽永文章;英国的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豪气壮语!莫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
“那时”,那时的意义难道仅只留下痛苦和伤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