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高考前三个月浙江专用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 阅读与鉴赏 第3章 小说阅读(11份)
第3章 热点题源.docx
第3章 热点题源.pptx
第3章 题点训练二.docx
第3章 题点训练二.pptx
第3章 题点训练三.docx
第3章 题点训练三.pptx
第3章 题点训练一.docx
第3章 题点训练一.pptx
第4章 热点题源.docx
第4章 题点训练二.docx
第4章 题点训练一.docx

  热点题源
  §1 汪曾祺
  汪曾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文体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作品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其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作品《捡烂纸的老头》《才子赵树理》《侯银匠》等先后入选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
  汪曾祺的小说特色:
  ①在塑造人物方面,汪曾祺的小说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好人并不强其所好,坏人也不故添其坏,能人并不样样俱能,庸人也不一无所长。全都实实在在,不掺半点儿虚假。他追求生活的真实,绝不把人写成神,抑扬褒贬几乎毫无泄露和表现。
  ②在文章结构方面,汪曾祺的小说转折自然,不求严谨,接近散文,贴近生活状态。人物出场,不作烘托铺垫;人物转换,也不作交代暗示。可谓是闲笔不闲,形散而神不散。
  热点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 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
  ……
  题点训练一 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①客观选择题,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例】(2015•全国卷Ⅰ)第4题,(2015•全国卷Ⅱ)第4题,(2015•山东卷)第11题,(2015•重庆卷)第8题,(2015•广东卷)第7题,(2015•湖南卷)第7题。
  ②主观题,用斜线“/”给文言文断句。 【例】(2015•浙江卷)第19题,(2015•湖北卷)第13题,(2015•四川卷)第12题,(2015•江苏卷)第20题
  答题要点 ①首先抓住文言语句中一些形式的内容,主要是特殊的虚词,进行简单的断句。
  ②其次从句式的角度判断排偶、顶真等句式,还可以看有没有“曰”等引出下文的词语。
  ③然后从内容上看各分句或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陈述对象和复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④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要求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真题例示
  (2015•江苏,20)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答案 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虚词靡不旁搜广辑/句式
  因文析类/句式以成一家言/陈述对象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虚词而不敢妄缀一词
  参考译文
  我在杭州的朋友王丹麓,手写装订了《今世说》一书,大概是模仿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稍微删其条目而写成的。我得到并阅读了它,上自清朝以来有名而贤良的大臣,下至隐士、儒生,凡是可以记载的言行,无不广泛搜求收集,根据内容分类,自成一家一言。它大多内容摘自那些流行于世的序、记、杂文之类的书中,不敢妄自修饰点缀一个字。他的详细谨慎不害怕麻烦就像这样。
  明辨句读,准确断句
  (2015•山东,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
  题点训练三 探 究
  探究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①请就作品××××安排,谈谈你的看法。 【例】(2015•安徽卷)第14题,(2014•湖北卷)第19题,(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4)题。
  ②你从小说×××(人物形象)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2015•浙江卷)第15题,(2014•重庆卷)第18题,(2014•辽宁卷)第11(4)题。
  ③请探究××××句子(标题)的意蕴。 【例】(2014•江苏卷)第15题。
  审题要点 ①审出探究点,即要探究的是什么。
  ②审出探究提示或暗示。如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题干第一句就是提示性语言,可以就这种短小段落对情节、叙事等作用来探究。
  答案要素 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或联系现实)阐述理由
  ②观点+依据(或依据+观点)
  注:①探究要多角度、多层面展开,哪怕只有一个观点,也要在“阐述理由”上多角度展示。
  ②小说探究角度多是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手法几个层面内展开;即便是一个角度(如人物角度),也可再细化更小角度。
  真题例示
  (2014•新课标全国Ⅱ,11)《鞋》原文见本书P60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示例)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表明观点
  ①既然题为“后记”,当然不能算作小说的一部分。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角度:结构
  ②小说写的男主角是“那个人”,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角度:人物
  二者不是同一人。
  ③小说中并没写“那个人”和守明后来的情况,不能断定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角度:情节
  他们后来就一定会如“后记”中“我”的遭遇。
  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表明观点
  ①小说的情节和“后记”有相似之处;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角度:情节
  ②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况也很相似;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角度:人物
  ③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明的遭遇和“后记”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角度:人物
  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
  ④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中我的感情一致。结合文本阐述理由。角度: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情节。“后记”的作用,可以说是写作说明,也可以说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文本从上述不同角度具体分析即可。
  如何掌握小说探究题的规律特点?
  《早餐》原文见本书P58
  小说中的“我”认为这件事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请探究文中“美”的内涵。
  考生答案1 ①女人、青年、长者、做早餐、摘棉花,具有劳动美。②女人一家亲情脉脉,全家热情招待“我”,具有人性美。③一家人吃饭、劳动,表现了生活之美。
  考生答案2 ①“美”指山区自然景色的美丽,是一种自然美,山区早晨色彩的不断变幻,为事件提供了美的环境背景。②“美”指女人的勤劳美、母性美。女人不仅外表美,而且勤劳,热爱家庭。③“美”指这家人的和睦美、温情美。这家人相处和睦,家中温情宜人。④“美”指这家人的热情好客、善良真诚之美。这家人对“我”慷慨热情,让“我”感到温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