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4550字。
马鞍山二中高二第二学期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高二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五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和准考证好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著名论述是:“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
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第一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在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生了抑制抒情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他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
“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号称散文理论,却并未接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情实感论”是现当代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理论,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一些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
B.“真情实感论”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认为散文应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
C.“真情实感论”认为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其实这是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非散文独有。
D.“真情实感论”虽然是粗陋的,但它曾在一定时期对不良的文风发挥过反拨和颠覆的作用,不能完全抹杀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东坡的《赤壁赋》、罗兰•巴特的《埃菲尔铁塔》等不以抒情见长的经典散文作品,充分说明理性、智性才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B.“真情实感论”这一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根本原因是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实质上将散文创作囿于框范了。
C.王维散文中描写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种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是一种“虚感”,用“真情实感论”是难以解释的。
D.最初阶段的散文更多的是强调实用性,至少是魏晋以后抒情才独立出来,晚明小品提出独抒性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情实感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散文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B.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的特点是动,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感”则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化的。
C.追求真情发展到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情感泛滥,滥情、矫情、煽情,这与当前文学创作中追求冷峻的智性主流相悖。
D.余秋雨的散文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结合在一起,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完成了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