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青年时代是一个追梦的季节,任何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一个心中的梦,并且要为自己的梦去探索,用热情拥抱梦想,用乐观迎接困难,用真情回应世界,用自信奔向明天。《六月,我们看海去》就是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对“追梦季节的青年人”的一个真实写照。
(二)作者简介:
潘洗尘,黑龙江人,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特的诗风格外引起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他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其他作品有《九月初九的酒》等。
(三)背景介绍:
青年一代充满幻想,充满追求。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就反映了青年人的这些特点。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或示范朗读,学生思考并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的基本结构
1-12句:现实——多姿多彩的快乐生活
自信,乐观,充实,热情
有苦有乐,有追求,有理想,有活力
13-24句:想象——寻梦的感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五)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 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 ”, 鲜明的节奏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