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40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2月号第7辑
  整理 fcs2002
  1. 从“不留名”到“求表扬”是另一个极端
  2. 家国放心中,民生扛肩上
  3. 号贩子又比监管早起了几个钟?
  4. 干了这碗“乡愁”,我们一起持怀向往
  5. 就业意愿才是恢复儿科招生的催化剂
  6. 乐于“送表扬”也是正能量
  7. 在追责“只生不养”面前无需逃避
  8. “掀桌子”背后的城乡差异如何弥补
  9. 习式治国理政 一片大国新天
  10. 将打击号贩子纳入考核也是治本之法
  11. 别让“优亲厚友”破坏了创业公平
  12. “预约离婚”的善意应该被理解
  13. 高铁自主定价,铁路服务增值几何?
  14. 谁可以带着知识优越感哂笑郭英森?
  15. 财政补贴要力避“数羊游戏”
  16. “多校划片”解不开择校热的死结
  17. 自媒体话题狂欢背后的浮躁与迷失
  18. 证监会换主席别搞成国足换主帅
  19. 我们该如何为“引力波”旧事愤愤不平
  20. “10元厕所”的暴利与暴损
  1. 从“不留名”到“求表扬”是另一个极端
  2016-02-19 09:59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陈广江
  求求你,表扬我……2月16日,媒体接到一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媒体能报道。该男子是吉林长春烧烤店老板张金彪,8年来捐资助学近20万元。他说,“求表扬”不是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而是要通过表扬来感染其他人去做好事。(2月18日《新文化报》)
  张金彪捐资助学的爱心以及“求表扬”的率真与勇气,令人感动和钦佩。但舆论一片叫好声还是令人感到一丝异样。搜狐网的民调显示,八成网友认可其做法,认为公民做了好事就应大肆宣传,否则公益的积极性将受打击。做好事“不留名”的时代已过去,“求表扬”的时代已到来。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值得警惕。
  不得不说,舆论生态缺乏一种理性精神。高调的陈光标饱受争议,甚至被贴上了“中国暴力慈善第一人”的标签,而张金彪的“求表扬”却赢得好评如潮,如果张金彪日后坐大成了陈光标式慈善人物,舆论又该如何?在慈善事业上,苛求大人物、同情小人物,动辄道德绑架,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理性舆论。
  事实上,无论是“不留名”还是“求表扬”,都是一种极端思维,都是一种道德绑架。“不留名”是把人推上神坛,打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求表扬”是把慈善功利化、世俗化,其背后包含着伤害慈善的力量。且不说“求表扬”有沽名钓誉之嫌,假如做了好事被媒体大肆宣传,最后成了慈善名人,舆论会变本加厉地提出更高道德要求,甚至逼捐。
  现实中,向名人、富人逼捐并非个别现象,把慈善当成一门生意者也大有人在。前者违背慈善的自愿原则,而后者的危害更甚。如果“求表扬”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那么慈善事业就存在沦为商业道具的危险。特别在慈善制度不完善、慈善环境不成熟的当前,“求表扬”可能成为商人最廉价的商业广告,甚至会滋生伪善、骗捐等现象。
  值得追问的是,大肆宣传好人好事真能激发慈善积极性吗?未必。国人不乏慈善热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是优秀民族传统。我们缺的是公开、透明、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以及健全、规范、高效的慈善机制。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慈善事业就能迎来春天,即使媒体不宣传,爱心潮挡都挡不住。相反,公信力问题解决不了,再卖力宣传也只是打造慈善盆景而已。
  面对“求表扬”,媒体应保持一份理性,别急着为其善良的目的叫好,更要对极端思维保持一份警惕,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足够深刻。(陈广江)
  2. 家国放心中,民生扛肩上
  作者:谢伟锋
  改革者,总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有着“谋全局者”的胸襟。当然,对于改革者的肖像临摹中,家与国的情怀之共同勾勒,缺一不可。否则,可能会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泛泛而说。
  作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曾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比喻改革者从一线基层做起。同样,对于一个优秀的改革者来说,他的遴选机制,必然是从家庭所开始的跬步。并以此为出发地,开始自己人生的千里之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