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br>
高邮市第一中学 叶锋<br>
【教学目标】<br>
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br>
2、理解母 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br>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br>
【教学重点、难点】<br>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br>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br>
【教学设想】<br>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br>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br>
一、 导入新课 (音乐起《命运》) <br>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史铁生二十岁上患了截瘫,紧接着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于是家附近的 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地坛成了作家生命的祭坛,成了作家灵魂的再生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br>
二、配乐朗读(音乐起《沉思》,朗读过程中,ppt不断转换地坛、作者的相关图片)<br>
三、集体讨论,整体感知第一部分<br>
提问1:作者与地坛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br>
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br>
提问2: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br>
苦闷、绝望——充满希望<br>
提问3:作者感情的的变化与地坛有怎样的联系?<br>
初进地坛<br>
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br>
——被人遗弃的古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