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本设计分AB两套,约4000个字。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设计(A)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略)。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学生齐读。  

    五、串析课文。(围绕下列问题逐一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较难的文言词句顺便作些解释。)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