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290字。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编制:李召峰
  【学习重点】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初步体会文中的语言艺术及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课前•阅读识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经典重温
  忠言逆耳
  当我们决定给他人进“忠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对方当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设计好劝说对方的策略,采取能接受的“批评”方式,使对方心平气和地接受你的意见,并且对你心存一份感激,这就是忠言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劝说他人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劝说的时机和对方性格情感的变化,及时调整劝说的策略,让对方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意见,这样,“忠言”就不再“逆耳”了.                                              ——邢东《忠言可以不逆耳》
  正如现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样,古代的劝谏纳谏,也是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难。人都有这样一个毛病: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愿意承认,因为觉得很伤面子。这种情况与人的地位成正比,地位越显赫就会越在乎。作为九五之尊的古代皇帝,那就更不消说了。龙颜龙威,本就需要时刻保持得让人崇敬和畏惧。当然,有时为了服众,他们偶尔也会放下架子,摆出一种姿态,但心里并不会很舒服。所以,历史上那些能真心去听取意见、敢于作自我批评的君王,是非常伟大的;而那些仗义执言的臣子,也同样伟大得可爱。自古至今,劝谏纳谏之事,留下了许多君臣佳话。这一方面检验的,是君王的心胸;另一方面检验的,则是臣子的智慧。每位帝王的脾性并不相同,心胸气量也不一样。如何劝谏皇上才能纳谏,这里面还有个技巧问题。
  ——《仗义执言的臣子实在伟大》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二)了解背景
  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