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70字。

  兵团建工师四中(梁羽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解题
  怀古诗: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的情怀、抱负。
  写作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三、诵读诗歌思考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
  王昭君
  2、再读诗歌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1).远嫁异邦,故乡千里
  (2).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3).帝王昏庸,终生遗憾
  四、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好似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