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00字)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之二(鉴赏其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一、推敲字词
下面两首诗,各有一处还须推敲,是哪些字词?可改成什么字?为什么?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应如律,先发望春台。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一要重点关注动词
二要关注修饰语
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一要重点关注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绿”字,把春到江南的生气勃勃的景象非常巧妙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该句可算是历来推崇为讲究推敲的范例。从诗的原稿上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用过许多字,最初是“到”,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一共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使全句生辉,“绿”之所以比“到”“过”“入”“满”好,就在于它活现了江南春天生机盎然的秀丽景色,足见诗人炼字工夫之深,也可见诗人在艺术手法上,善于翻新出奇,富有独创性。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中看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有人试图把它改为“看”“望”。其实,它比“看”“望”更为恰切,“看”“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是古今绝唱,为后人年传颂。当年作者也很欣赏自己的词中带’影”的句子,特别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和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剪牡丹》)三句,自誉为“张三影”,又有自称“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佳话:张先后来当上了尚书都官郎中,工部尚书宋祁很欣赏他的才华,亲去拜访,使人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屏后应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于是二人置酒畅饮尽欢而罢。这说明二人互相推崇与欣赏。“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