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9670字。
安康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调研考试(第二次)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
意义(社会影响)上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尤其在当下,网络、多
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
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
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广,它决不局限于哪
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
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
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
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
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
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
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
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
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从艺
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
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
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
《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
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
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在瞬息间
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
运,但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
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
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
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
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因此
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
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
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
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如果不
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
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
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泉仚[注],字思道,上洛丰阳人也。仚九岁丧父,哀毁类于成人。服阕袭爵,年十二。乡人皇
平等三百余人诣州,请仚为县令。州为申上。时吏部尚书郭祚以仚年少,请别选遣,终此一限,
令仚代之。宣武诏依皇平等所请。仚虽童幼,而好学恬静,百姓安之。寻以母忧去职。县中父
老复表请起复本任。后除上洛郡守,及萧宝夤反,遣兵趣青泥,图取上洛,豪族泉、杜二姓密应
之。仚与刺史董绍掩袭,二姓散走,宝夤亦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