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40个字。
口语交际《交流对联》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交流中学会文明的人际沟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通过对联交流活动,了解对联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审美情趣,自觉继承发扬汉语优秀文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汉语表达水平。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样式之一;先让学生通过查阅、与长辈交流,了解对联的起源与类型、对联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评价他们自己搜集的对联,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评价对联、欣赏对联的过程中,进行口语表达实践,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古时对联有很多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平仄、格律方面往往让人琢磨不透,因此关于对联方面的知识将简单带过,不要求学生在这方面钻得太深。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演讲、即兴创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体验表达的乐趣,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对联,尽量搜集各种类型的脍炙人口的对联,并能对对联有一定的看法或评价。要求学生与长辈交流,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老师在课前对学生搜集的对联加以筛选、整理,然后在课内归类总结。具体步骤如下:
1、成立小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小组成员,五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搜集查阅、走访调查。
2、确定地点:图书室、网络教室、当地名胜古迹、各种社会活动场所、屋室庭院等。
3、做好有关准备,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
4、实施:
(1)小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到社会各种活动场所搜集多种对联。
(2)到图书室、网络教室搜集有关对联的资料。
(3)采访在对联方面有爱好与研究的长辈,了解对联知识。
5、整理、分析资料:将资料汇总、选择、分类整理。
(1)将搜集到的各种对联编辑成册。
(2)举办学生自己撰写的对联展览。
二、导入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对联可称是中国特有的“国粹”“国宝”,它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一般的作用:点缀名胜、渲染气氛、针砭时弊、抒发胸怀等外,还能引经据典,传播丰富的文史知识。
不仅如此,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上自风流儒雅之文人骚客,下至引车卖浆之下里巴人,雅俗共赏,喜爱有加。古有才貌双全的苏小妹单联征对、三难情郎的趣事;今有巴蜀鬼才魏明伦万元求联、发难文坛的佳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