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30张,约12240+11050字。

  2013级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
  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
  C.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
  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2。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打扰    斧正    指教    包涵  B.劳驾    打扰    赐教    斧正
  C.打扰    斧正    包涵    指教   D.包涵    打扰    赐教    斧正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4.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D  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
  5.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神器”等 。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A  以“神器”喻老师,错)
  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 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又称“丁母忧”,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答:D(《论语》不是“六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答: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9.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