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br>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理解托物言志。  <br>
 2、通过品味古文的意境,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渲染一种人文美感。<br>
 重点与难点:  <br>
 重点:品味古文意境,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br>
 难点:品味意境,切实感受作者的情操,培养人文素养。 <br>
 二 教学设想:<br>
 1 、学习文质兼美的古文,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以破坏其美感。可通过一次次的读,层层深入的体会古文的意境,达到从粗通到分析再到切切实实的感同身受,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br>
 2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并翻译全文。<br>
 3 、安排一课时。<br>
 三 教学内容和步骤:<br>
 (一)  从作者导入。让学生揣测作者写该文的目的。<br>
 (二)  一读(学生齐读)<br>
 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br>
 了解文体“铭”。<br>
 二读(教师吟诵)              <br>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领会课文再进一步理解课文。<br>
 讨论:“陋室”“陋”还是“不陋”,并说明原因。<br>
         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分析出本文的中心:陋室陋又不陋。重点在于不陋,原因是“吾德馨”,从而得出本文主旨:托陋室之物,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br>
 (三)  三读(学生齐读)<br>
 品味课文<br>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