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90个字。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
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
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
①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②已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
③信谓为信然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④然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⑤用遂用猖獗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凡三往
③孤不度德量力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⑦利尽南海
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3、作者链接
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翻译课文。
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