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牡丹亭·闺塾》中一戏剧语言的推敲<br>
<br>
一、引论<br>
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汤显祖作有传奇《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正是凭着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br>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据话本《杜丽娘记》(《宝文堂书目》)改编,共计五十五出,也是昆剧代表剧目。其在词藻、唱腔、音乐、身段、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无以伦比的艺术境界。 <br>
故事大意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游园触景,梦会柳梦梅,醒后相思成疾而去世。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梅花观。柳生赴试,借宿观中,拾得杜丽娘自画像……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之罪,时逢金兵南侵,杜宝被围淮安。柳生送家信传报还魂,反遭囚禁。金兵退,柳生高中,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的杜宝拒不承认婚事,迫女离异。纠纷终被皇帝和解。 <br>
该剧的许多折子戏为舞台之典范:《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流传甚广。该剧现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泰昌朱墨本,同时,英、法、德、日等文字也有该剧的译本。 其中《闹学》一折被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时,篇名为《闺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