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30个字。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
  2、认识“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
  3、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特殊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
  教学重难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邹忌运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学生展示,师补充)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环节。(学生就不明白的语句翻译互相交流直至解决,师引导)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本环节就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进行整理,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进行班内展示)
  师明确(学生展示完毕可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完善知识点):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