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60字。
《行道树》教学预案
黄梅县八角亭中学 孙伟雄
【教材把握】
《行道树》(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全文仅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行道树的家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那里绿意葱茏,空气清怡,每天可以和同伴吸晨露,玩凉云,尽可以享受生活的温馨与悠闲,可他们却站在“充满车辆与烟尘”的城市双线道的两边,选择了做一列同伴看来挂满烟尘、形象大跌的行道树。“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管急,都是红灯酒绿”,而行道树却在黑夜的孤独与寂寞里,他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为的是给人们迎接冉冉升起的朝阳,给城市减少污浊,制造清新,献出绿阴。他们无须别人同情,更没有丝毫悲戚和鄙夷,因为他们对事业有着虔诚地热爱,对生命有着大彻大悟,他们关注的是事业,是生命本身,因而才有豁达乐观的心胸,才有对环境的宽容,尽管有些人“早已习惯于污浊”,这让他们升起责任感的忧虑,但他们还是“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仍旧那样执着地用自己的生命改变着这个世界,看啊,毕竟有一个孩子呼吸到新鲜空气了,这便是他们的自豪。他们清楚地知道:献出绿阴、制造清新、迎接光明是神圣的事业,惟有神圣,才伴随痛苦,惟有深沉的,才是崇高的。沉甸甸的人生才是快意的人生。他们确是“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本文对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可以形象地深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这也是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设计依据】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培养自主质疑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新课标还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应该有新的理念、新的做法。“课文无非是一些例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时应该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课外更有效地阅读。《行道树》是七年级中第一篇散文“例子”,本课的学习自然就应该总结出散文的阅读方法。
朗读依然是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的语言富有哲理,七年级的学生并不容易理解,所以要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思考人生哲理。
2.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形象而又深刻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