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3090字。
革命烈士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揣摩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了解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
1、揣摩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
2、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了解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突破: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
1、情趣导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同时,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先看第一首《把牢底坐穿》(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作者:何敬平(1918-1949),四川巴县人,共产党员,曾在重庆电力公司工作。1948年4月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
背景: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位于现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政法大学附近。在1949年以前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一部分,是国民党反动派关钾残害革命者的魔窟(江姐、小罗卜头、方志敏…)。如今已经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1948年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我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统一关在渣滓洞订中营 ,并进行残酷迫害,广大革命者至死不屈,1949年,人民解放军的炮火已逼近重庆,重庆的解放近在旦夕。就在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志士进行 集体杀害,仅有极少数越狱而出。在此期是,革命者一方面以洒热血抛头颅的英勇行为向反动统治者抗争;另一方面又以笔为武器,写下了大量诗文激励斗志,表达自己坚定的信仰。何敬平被囚于渣滓洞集中营的第二年(1949年)夏,何敬平在狱中写下此诗,并自己谱成歌曲。
关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渣滓洞”和“白公馆”位于重庆西北郊歌乐山下。军统局随国民党迁都重庆后,为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大肆发展特务组织,排除异己。1939年春,戴笠为审讯、关押革命者的保密起见,亲自出马到歌乐山下一带选址,选中了原四川军 阀白驹的别墅“白公馆”,用重金买下改为看守所。原来的地下贮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交警队守卫。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设有所长、法官、书记、看守长、传令兵,由交警队守卫。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以后,白公馆曾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到1946年中美合作所撤销以后又才重新关钾革命者。白公馆关押的均属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例如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政治犯”关押最多时达200多人。
渣滓洞原来是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为渣多煤少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邻沟,地形隐蔽。1943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将其改造为看守所,渣滓洞监狱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有一个放风场,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女牢两间。渣滓洞监狱配备了一个连的特务看守。渣滓洞监狱于1947年4月曾一度关闭,同年十月重新关人。被囚禁在渣滓洞监狱的主要是“6·1”大逮捕的“要犯”,华蓥山武装起义失败后的革命者,《挺进报》案和小民革命案中的被捕人员。如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何雪松等。政治犯最多时达300余人。
“白公馆”“渣滓洞”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关押、迫害、屠杀革命志士的“两口活棺材”。除了白公馆和渣滓洞两座监狱外,在歌乐山脚下还有几处秘密囚室,用来关押“重政治犯”。
解题:“把牢底坐穿”表达了一种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信念。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对话1:下面听老师朗读诗歌,请大家注意里面几个词的读音
判逆n 乾坤qin kn 稀罕x hn 渣滓zh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