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炼字技巧》设计方案.doc
《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学案.doc
鉴赏诗歌的炼字技巧 韩业伟.jpeg.jpeg
鉴赏诗歌的语言 17张ppt.ppt
诗歌的语言美——炼字.doc
微课 鉴赏诗歌的语言 枣庄市第二中学 韩业伟.mp4.mp4
微课(录频软件)贾岛的推敲_—导入视频(炼字技巧).flv.flv
《诗歌炼字技巧》 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 名 韩业伟 联系电话
所教学科 高中语文 所教学段 高三
电子邮件
单位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诗歌炼字技巧
选题意图 一) 诗歌的炼字技巧对鉴赏诗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考情预测:针对山东地区的高考,自2008年起至今,只在2009高考中涉及到诗歌语言鉴赏(“悠悠”一词的作用),其余基本考查的是对情景关系、托物言志(形象品格)、表达技巧与感情主旨的考查。但是在别的省份却经常看到,仅在2012年就有5个省份考查诗歌语言类的鉴赏。2013年又有4个省份考查。所以在有所侧重的同时,也要引起相应的重视。
内容来源 高三自编教学案 , 《高考专题复习》(市教研室资料)
适用对象 高二 选修 《唐诗宋词鉴赏》
高三 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炼字的技法规律。
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命题方式、解题思路、答题步骤)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 þ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在导入环节运用视频,在题型示例部分进行PPT展示,录频讲解。在自我整理环节进行浏览拓展。在对点演练环节,题目指导。
知识类型 þ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þ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选) □拍摄 þ录屏 þ演示文稿 þ动画 □其他
预计时间 9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趣味导入:《贾岛的推敲》 1分钟 提高学生学习的 兴趣点。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学案
诗词语言专题
制作人:韩业伟
一 一轮复习回放,温故知新。(5分钟左右课堂疑难探究)
(周三晨读)请大家回顾《第一方案》P185“炼字类型举例”部分,及常见语言风格。
1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 命题方式,解题思路,答题步骤。P186
2 鉴赏诗歌的“炼词句——关键词、关键句)P187
3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风格) P188
难点在于不同的语言风格不理解,分不清。可参照《第一方案》语言特色举例突破
难题 回顾: 枣庄资料 P81 2 2013 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失误主因一 未能揭示词语的具体用法、妙处。失误主因二 手法 缺失,表达情感不到位。
二 专题复习指导 考试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题型示例
1.(炼字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枣庄资料 P81 3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⑵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题流程]
第一步:读懂诗歌,抓答题关键点 从题目“钓船归”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景的诗歌。 词人的情感融于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 _____,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_____;“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 关,结合“忘机”一词,可以感受到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一句中的“春深”点明暮春季节,绿色纯粹是 染衣的天然好材料。这个季节,着实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 ___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_____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
第二步:套模板,规范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言风格题)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天津卷 ) 枣庄资料 P81 1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答题流程】 第一步:读懂诗歌,抓答题关键点
从题目 “送廓之秋试”可以判断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辛弃疾,辛弃疾是属于豪放派词人,词风亦豪放。
辛词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本词选用的大鹏、丹凤等意象十分 ;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 ;携书佩剑,显得 的气概。
第二步:套模版,规范作答
三 技巧点拨,心中有法。 考场技法指导(见优秀教案制作)枣庄资料 P78 字词推敲 、诗眼赏析、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1:第一步:美好 喜爱 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 绿 内心
第二步: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
“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诗歌的语言美——炼字
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对这类词语——
(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如周邦彦的《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诗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再如南北朝何逊的“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一诗中,“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前一句写室外: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后一句写室内: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如杜甫的《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苏轼以为“古今绝唱”。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又与终篇的“落红” 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三)。注意数量词。如(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四)。注意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茫茫沙漠景观,“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再如吴文英的《鹧鸪天?化度寺》:“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五)。注意叠音词。如王驾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有时作者注意使用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来更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如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这首词意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而第三句“泪眼不曾晴”的“晴”字,本来形容天气,移用过来,把作者满腔哀怨、整天满目思乡之泪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两句,用雪花比喻浪花。用拟人化词语“乱委”表现浪花随意腾起;用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作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就把少女流落异乡、有家难归的难言伤感流露笔端。因为这首词用了一些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语,显得妙语横生,妙意满目。古人赞它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
四、句式。主要是诗词中的特殊句子形式,这类句子会造成特殊意趣。
(一)。联象句。即全用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中颔联就是联象句,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亲临抗金一线、北望中原、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以及丰富的愤激和辛酸。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中颔联形象地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起来看见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而板桥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又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选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发游子乡愁的景物,塑造出浪迹天涯、归乡无期、功名无着、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是一支漂泊者的思乡曲,又是一幅秋日郊野游子黄昏思归图。
(二)。倒装句。即为平仄、押韵和谐,词语错置,造成一种特殊优美意趣的句子。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清明。以“秋”字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颈联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倒装之后,说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样就增强了诗歌的悬念。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měi)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颔联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倒装使字词更绚烂、华丽,更能反衬秋天的哀愁,也使音韵更和谐。词中也有倒装句,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下阙“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应为“三月暮雨横风狂。黄昏掩门,无计留春住”,倒装突出风狂雨暴的情景,也表现出作者想掩住“黄昏”时光,以留住春光的心情。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五、节奏和韵律。诗词句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或明快热烈,铿锵有力;或跌宕多姿,韵味悠长。诗词句用韵和谐,形成绵绵不绝的韵律感,读来觉得气韵生动。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节奏和韵律需要多吟咏,多玩味,细揣摩,分清节奏,读出韵律。
六、语言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一)。评价(定性):即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或怎么样。如语言特色、修辞方法、炼字特点、表现方法(如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等)。
(二)。分析:即诗词中具体如何体现、怎样表达的。分析一定要中肯、具体,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达效果。
如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如果要求“请对诗中‘老’字和‘压’字加以赏析”。“答案”可为:“老”字用了拟人方法,写出了秋风的萧瑟,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压”字化抽象为形象,梦本无重量,作者用一“压”字,把幻觉写得真切,具体可感。
语言鉴赏题作题时,不能仅仅答出语言特色,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作出具体分析。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它要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另一方面,因为涉及到思想内容,有时也就涉及到写作方法。答题时,有时可以兼顾写作方法(对比、衬托等)和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像“(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中对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一词的分析就兼顾到这一点。
七、举例阅读赏析: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名月何曾是两乡?
简析“青山一道同风雨”一句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句主要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说友人远行,有青山和他一路共同分担风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劝慰朋友不要悲伤、激励朋友勇往直前的情怀。
春游曲 (唐)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有:①注意炼字,“万”和“一”对举,突出地表现了万树杏花一齐盛开异常灿烂的美景。②映衬。“满园”杏花的“深浅色”,和一池“绿波”相互映衬,景色分外明艳。③整首诗语言明快而绚丽。
宿石邑山中 (唐)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意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飞”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飞”字妙在化动为静,月本来运动不那么明显,仿佛不动,用了“飞”字,写出晓月运动极为迅速的特点。“飞”又明写月而暗写浮云,浮云飘飞,使时隐时现的明月,好像在高高的树丛里迅飞,所以,一个“飞”字,既是写月,也是写云。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卜算子。齿落 (南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已缺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和蕴涵的义理。
「参考答案」语言特色:口语化的朴素,如“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缺两边厢,又豁中间个”,是典型的口语,显得直白;风趣幽默,如“狗窦从君过”,说牙豁得像狗洞,你们可以从中钻过。义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刚直者为世俗不容,奸佞奉承者却活得很好。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用“花开”“直须折”“无花”“空折枝”等作比喻,形象地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能蹉跎青春。
清平乐 (南宋)晁元礼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有人认为,“搓得”一词用的生动传神。你认为如何?试加以分析。再简评一下这首词的音律。
「参考答案」“搓得”用的传神在于:用拟人,把春风吹柳,写成像有人在揉搓、抚摸柳枝似的,使柳树长出嫩黄的新叶。音律:整首词用“柳、就、候,门、魂、昏”押韵,显得音韵和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