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
浅析如何挖掘教材名篇中艺术美的意境
福安二中 李铃川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偏重于再现的叙事类,二是偏于表现的抒情类。
偏于再现的叙事类艺术,侧重于客观具体地描写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着力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典型。例如忠贞刚烈的刘兰芝、命运凄惨的琵琶女、爱财如命的葛朗台、愚昧麻木的祥林嫂等等,对这些形象的把握,可以调动学生的同情、厌恶、赞美等情绪,自然地与过去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使审美主体(学生)沉浸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之中。
偏于表现的抒情类艺术,一般没有情节描绘和性格刻画,而是侧重于作家主观情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的。本文重点想就某些偏于表现的艺术名篇如何从艺术美意境挖掘的角度来简要谈一些教学体会。
挖掘意境首先是要善于挖掘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因为这是作家创造意境的基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可以是一物之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所言的“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闹”意来,所以正是这一“闹”字使形象生动传神,“境界”全出。其它诸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数只船横野渡口”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这些几经锤炼或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的动词,我们很有必要仔细揣摹,才能让学生体会所传之神。传神之形象也可以是一物之形。如刘禹锡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仅形态逼真,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莲的内在神韵来。以形写神,突破一览无余的有形实体的局限,创造出蕴蓄深厚的景外之意,味外之旨。如果我们能通过“形”的分析使学生领悟到深刻的哲理与无穷的意趣,才真正了解了作品的神韵。其它,诸如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壶井荣的蒲公英等都可以通过由形及神的分析,去把握美的意境。当然形象的生动传神不仅止于一物之动,一物之形,还有可能是作品所营造的画面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效果。这主要是作家把他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进行完美的组合。所以对于此类作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组成画面的各意象所包含的意蕴,再现它们组合所营造的画面,提示渗透于其中的物象的立意。
例如《过故人庄》诗人选择的意象有绿树、青山、场圃、桑麻、酒、菊花和一对友人。这些意象均是农村田园中常见的,最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朴实的美来,经过诗人的排列组合,在我们面前就展现了一幅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的朴实田园生活画。透过这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朴质和谐与安宁。作家总是要寄“意”寓“境”之中的,总力图能找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我们只要把握住那活脱脱的形象、画面,总是能挖掘出作家所要寄寓的无限深广的社会现实生活的神髓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