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doc
杜甫诗三首 第2课时.doc
杜甫诗三首 第3课时.doc

  承德实验中学高  一 年级    (语文)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
  课  题 《杜甫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主备人 傅庆仁 审核人 陈瑞艳 时间 16.3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其人和近体诗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重点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方   法 诵读和讨论
  【自主学习】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           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3、近体诗知识
  近体诗在      开始形成,是和       (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相
  ……
  承德实验中学高  一 年级    (语文)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
  课  题 《登 高》 课型 探究课 课时 3
  主备人 傅庆仁 审核人 陈瑞艳 时间 16.3
  学习目标 1.  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提高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方   法 问题探究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