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00字。
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鉴赏一首诗,首先要理解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或是发表了对生活、生命、社会的何种见解。理解诗歌内容当然重在对诗歌文本的整体感知上,但诗歌的一些重要信息对我们理解诗歌,把握诗人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应该认真加以重视。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目与题干
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通过题目,有时可以抓住整首诗的主旨,如以"别"、"送"、"忆"为题目,基本可以确定上反映离情的。另外,题干和注释,也能对我们理解整首诗提供帮助,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帮助。一定要认真对待。例:
山中留客   唐   高适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正面描写山景的只是第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并且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境界。因为本诗的重点是"留客",重点内容应在"留"上,又由于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客的目的是让客人欣赏山中的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山中美景。因此诗中舍去了山中泉石花木等具体景物。"弄"字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态和意趣。"莫为轻阴便拟归",点明"留"意,但只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必须激起客人心中的游兴。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如果说今天没有雨,但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经出现,这样很难打消客人的疑虑,因此后两句便说"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这里作者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你怕天雨湿衣吗?天晴也会"沾衣","沾衣"虽然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啊!
此诗必须抓住题目中"留客"二字,才能明白诗中所写景物的用意,才能不会认为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2.知人论世
高考命题,不会过多地涉及诗歌本身的背景知识,但有些是属于高中生应具备的历史大框架知识,命题人也不会回避。
比如:研读唐诗,要知道安史之乱,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这也影响到诗坛的创作。乱前,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或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好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是侠少。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李颀、高适和岑参。或者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安史之乱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与此类似,研究宋词,就要知道统治者提倡填词,要知道柳永是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情景交融,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了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就要知道宋与金、元的对峙,要知道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就要知道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风的大变化,就要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将军,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
需要注意的是,诗人的情感、思想甚至风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