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教师版.doc
《杜甫诗三首》学生版.doc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三首诗,积累文言知识
2.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关于《秋兴》组诗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2《咏怀古迹》背景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一.预习部分
(一)注音:
萧( Xiāo )森 千载( zǎi )
凋( diāo )零 玉露( lù )
霜鬓( bìn ) 单( chán )于
荆( jīng )门 省( xǐng )识
夔州( kuí ) 暮砧( zhēn )
万壑( hè ) 明妃( fēi )
朔( shuò )漠 青冢( zhǒnɡ)
环珮( pèi ) 渚清( zhǔ )
潦倒( liáo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使---凋落衰败
(2)江间波浪兼天涌 兼:连
(3)寒衣处处催刀尺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4)白帝城高急暮砧 急:急促
(5)群山万壑赴荆门 赴:奔向
(6)生长明妃尚有村 尚:还,尚且
(7)一去紫台连朔漠 一: 一经一旦
紫台:紫宫,宫廷
连: 离开
(8)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9)分明怨恨曲中论 论: 诉说
(10)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11)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落叶
(12)不尽长江滚滚来 尽:尽头
(13)万里悲秋常作客 悲:悲叹
常:经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