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30字。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编制:袁超 审核:罗红元 2016年4月10日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更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一、知识衔接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 建筑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二、基础知识积累
1.识读字音
帷幕(wéi) 屋脊(jǐ) 接榫(sǔn) 穹窿(qióng lóng) 斗拱(gǒng)
埋怨(mán) 翘首以盼(qiáo) 辍学(chuò)蚂蚱(mà zhɑ)
凤毛麟角(jiǎo) 角色(jué) 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àn)
2.词语
(1)文法:语法或法令成文,文中意思是语法,作者用来指建筑活动中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惯例和规则,非常生动形象。
(2)法式:标准的格式,文中指中国建筑沿用的惯例。
(3)构件:文中指组成建筑物某一结构的单元,如梁、柱等
构架:建筑物的框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
三、整体感知
1.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20):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2.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四、 重点探究
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